随着以赵家村为中心的兔毛制品产业网逐渐成型,新的问题也接踵而至。虽然产品不愁销路,但林悦发现,无论是走街串巷的货郎,还是偶尔去县城摆摊的村民,在推销产品时总是不得要领,明明优质的兔毛制品,却常常被顾客压到极低的价格。
这天傍晚,忙完一天的林悦召集了村里二十多个精明能干的妇女和年轻小伙,在村头的老槐树下摆开了阵势。老槐树上挂着两盏煤油灯,昏黄的光晕里,人们搬来自家的木凳,围坐成一圈。李翠娥来得早,还特意换上了新织的兔毛围巾,鲜艳的红色在夜色中格外显眼。
“大家都知道,咱们的兔毛制品现在卖得不错,” 林悦站在一张临时搭起的木桌上,声音清亮,“可同样一条围巾,有的人能卖五块,有的人三块就给卖了,这中间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
人群中传来一阵窃窃私语,几个曾低价卖出货物的村民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林悦从身后拿出一条围巾,举得高高的:“今天,咱们就成立个‘销售小队’,我把自己跑销路的经验都教给大家,以后出去卖货,可不能再吃亏!”
说着,林悦拿起围巾,开始示范:“遇到顾客,首先要大方地迎上去,把产品递到人家手里。就像这样 ——” 她走到刘寡妇身边,轻轻将围巾披在她肩上,“您摸摸看,这兔毛比羊毛还柔软,贴在脖子上一点都不扎人。”
“而且啊,” 林悦接着说,伸手往围巾上洒了些水,“大家看,这兔毛天生就有防水性,水珠一甩就掉,冬天戴着既保暖又不怕雨雪。这可是咱们的独家优势!” 围观的村民们发出一阵惊叹,李翠娥更是凑到跟前仔细观察。
“还有,咱们的围巾、手套可都是纯手工制作,” 林悦指着围巾上细密的针脚,“每一针每一线都带着温度,这可比机器织出来的有灵气多了。这些话,都要实实在在地告诉顾客。”
讲到这里,林悦的神色变得严肃起来:“但大家也要记住,卖货的时候一定要不卑不亢。遇到砍价狠的顾客,不能一听压价就慌了神。” 她模拟起顾客的语气:“‘太贵了,便宜点!’这时候该怎么回?”
“不能轻易松口!” 人群中有人喊道。
“对!” 林悦赞许地点点头,“咱们可以这么说 ——‘您摸摸这质量,再看看这手工,市面上绝对找不到这么好的。您要是诚心要,我最多给您抹个零头。’既表明了产品的价值,又给顾客留了面子。”
接下来的日子里,“销售小队” 每天傍晚都会在老槐树下集合。林悦不仅教大家推销话术,还让队员们两两一组,模拟销售场景。李翠娥和村里的年轻小伙张明被分到一组,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论着遇到不同顾客该如何应对,常常逗得众人哈哈大笑。
王奶奶虽然年纪大了,不能出去卖货,但也主动加入了培训。她坐在一旁,时不时地补充:“跟顾客说话,态度要热乎,但心里得有杆秤。当年在地主家,那些太太小姐们买东西,就爱挑刺,只要你不怯场,把东西的好说清楚,她们最后还是会掏钱。”
培训过程中,林悦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队员在面对县城来的顾客时,总是不自觉地紧张。于是,她特意请来县城百货商店的采购经理,给大家分享顾客的消费心理。经理摸着兔毛手套,认真地说:“城里人买东西,最看重两点,一是品质,二是特色。你们要把这两点牢牢抓住。”
半个月后,“销售小队” 正式出师。李翠娥和张明结伴去县城摆摊,他们的摊位前挂着醒目的 “赵家村手工兔毛制品” 横幅。遇到顾客,李翠娥落落大方地介绍产品,张明则在一旁帮忙展示防水性。不一会儿,摊位前就围满了人。
“这手套怎么卖?” 一位穿着体面的太太问道。
“您眼光真好,这是我们新出的款式,五块钱一双。” 李翠娥微笑着回答。
“太贵了,三块卖不卖?”
李翠娥依然保持着笑容:“您摸摸这兔毛,又软又暖,而且都是我们手工编织的,针脚密实。您要是诚心要,我给您算西块五,不能再少了。”
那位太太犹豫了一下,又试戴了一会儿,最终还是掏出钱来:“行,就冲这手艺,我买了。”
看着顾客满意地离开,李翠娥和张明相视一笑。而在赵家村,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销售队伍中。
深秋的县城街道飘着糖炒栗子的香气,林悦裹紧身上的兔毛围巾,带着沈曼秋和李翠娥挨家挨户走访商铺。她们的布包里装着不同款式的兔毛制品,每走过一家店,林悦都要掏出小本子仔细记录收购价格和质量要求。
“供销社还是老价格,每条围巾三块五。” 从国营供销社出来后,李翠娥忍不住抱怨,“比咱们自己摆摊卖得还便宜!” 她跺了跺脚,溅起几片金黄的梧桐叶。
沈曼秋推了推眼镜,翻开账本对比:“百货商店倒是肯出西块,但他们要求所有产品必须绣上固定花纹,光改版就得耽误半个月工期。” 她的手指划过密密麻麻的字迹,眉头越皱越紧。
暮色渐浓时,三人站在华侨商店的玻璃橱窗前。橱窗里陈列着进口的羊毛披肩和丝绸围巾,在暖黄色的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林悦深吸一口气,推开了雕花木门。
“你们的兔毛制品手感倒是不错。” 华侨商店的经理戴着金丝眼镜,用镊子夹起一条围巾仔细端详,“不过包装太简陋了。我们店里的顾客都是归国华侨,他们更看重档次和心意。”
林悦的心猛地一沉,还没来得及开口,经理己经报出价格:“如果能做成礼盒装,每条围巾我可以给到六块五。”
走出商店时,路灯己经亮起。李翠娥攥着报价单的手微微发抖:“六、六块五?这比供销社高出快一倍了!” 她的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的惊喜。
沈曼秋却没有立刻接话。她站在街边的梧桐树下,望着橱窗里精致的礼盒陷入沉思。月光透过枝叶洒在她脸上,映得眼镜片泛着微光。“我有个想法。” 她突然转身,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我们可以做礼盒装,用硬纸板做盒身,再衬上丝绒布,把围巾和手套搭配成套。这样既提升了档次,又能卖出更高的价格。”
林悦的心跳陡然加快。她想起仓库里堆积的边角料,那些柔软的兔毛和色彩斑斓的丝线,仿佛在这一刻都有了新的生命。“好!就这么干!” 她握紧拳头,“不过包装材料和设计......”
“我来想办法!” 沈曼秋掏出随身的笔记本,迅速记下要点,“我在学校时学过美术设计,包装盒的样式我来画。至于材料......” 她的目光扫过街边的杂货店,“我们可以用废纸箱改造盒身,丝绒布就去布头市场淘。”
回到村里时,夜己经深了。林悦顾不上休息,立刻召集王奶奶和妇女们开会。煤油灯下,她展开华侨商店的报价单,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姐妹们,咱们有机会把兔毛制品卖出更高的价钱了!”
王奶奶戴上老花镜,仔细看着报价单,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好啊,好啊。想当年在地主家,那些太太小姐们就爱讲究个排场,这礼盒装准能行!”
接下来的半个月,整个赵家村都沉浸在忙碌的氛围中。男人们用废弃的木板和纸箱制作礼盒框架,妇女们则围坐在油灯下,用彩色丝线绣制装饰花纹。林慧发挥自己的绘画特长,在礼盒上描绘出栩栩如生的兔子图案。
沈曼秋几乎不眠不休地修改设计图。她的手被剪刀划破了好几次,鲜血滴在设计稿上,晕开一朵朵小红花。但她只是简单包扎一下,又投入到工作中。“再精致一点,再精致一点......” 她常常对着半成品喃喃自语。
当第一个成品礼盒完成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米白色的硬纸盒上,用金线绣着缠枝花纹,盒盖上镶嵌着一枚小巧的兔子胸针。打开盒子,丝绒衬布里整齐摆放着一条围巾和一副手套,还贴心地附上了手写的祝福卡片。
“太美了!” 李翠娥忍不住赞叹,“这哪里像是咱们村做的东西,简首比城里卖的还要好!”
林悦轻轻抚摸着礼盒,眼眶微微发热。她想起第一次发现兔毛价值时的忐忑,想起村民们从质疑到支持的转变,想起小白...... 不,此刻她不能想小白。她深吸一口气,将所有的情感都化作坚定的力量:“明天,我们就带着这些礼盒去华侨商店!”
第二天清晨,林悦和沈曼秋坐上了开往县城的班车。她们怀里抱着精心制作的礼盒,就像抱着全村人的希望。车窗外,金黄的麦田一望无际,秋风卷起落叶,仿佛也在为她们加油鼓劲。
当华侨商店的经理看到礼盒的瞬间,眼睛亮了起来:“没想到你们真的做到了!” 他小心翼翼地打开礼盒,抚摸着细腻的丝绒布,欣赏着精美的刺绣,“这个包装,这个设计,完全符合我们的要求!”
林悦强忍着内心的激动,声音却依然平稳:“我们可以根据不同节日和主题设计系列礼盒,保证每个月都有新品。”
经理满意地点点头:“好!第一批先订五百套!”
走出华侨商店时,阳光正好。林悦和沈曼秋相视而笑,眼中都闪烁着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