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过后的夜风裹着桂花香,姜绾蹲在摊位后的临时操作台前,指尖捏着注射器的手微微发颤。空心菜梗被整齐切成三厘米长的小段,在月光下泛着青白色的光,像等待雕琢的璞玉。她深吸一口气,将调配好的明胶溶液缓缓注入菜梗,看着透明液体在中空的管道里形成饱满的圆珠。
"第三次失败了。"姜绾用手背擦去额角的汗,玻璃瓶里几颗干瘪的蔬菜珠在灯光下泛着灰扑扑的光。自上周在分子料理书上看到"爆浆原理",她就开始尝试将这一技术融入炒粉。前两次做出的蔬菜珠不是在炒制过程中爆裂,就是口感像嚼蜡。
"需要氯化钙溶液。"清冷的男声突然从身后传来。姜绾猛地回头,只见司砚倚在锈迹斑斑的铁丝网上,黑色风衣下摆被风吹得猎猎作响。他戴着银色细框眼镜,镜片后的目光扫过操作台上散落的材料,"明胶遇热会融化,必须用氯化钙水浸泡定型。"
不等姜绾回应,司砚己经走到水池边洗手。他挽起衬衫袖口的动作带着专业厨师特有的利落,腕骨处的旧疤在月光下泛着淡粉色。姜绾注意到他带来的牛皮纸袋,里面露出半截玻璃器皿——正是实验室用的烧杯和滴管。
两人在狭小的操作空间里默契配合。司砚将氯化钙按比例调配成溶液,姜绾则小心翼翼地把注好明胶的菜梗浸入其中。"三十秒。"司砚盯着腕表报时,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当姜绾用镊子夹起蔬菜珠时,原本软塌塌的菜梗变得晶莹剔透,像裹着翡翠的琥珀。
"火候是关键。"司砚拿起姜绾常用的铁锅,掌心贴着锅壁感受余温,"先热锅冷油,蔬菜珠最后五秒下锅。"他示范的动作行云流水,铁锅在火焰上划出优美的弧线,葱花爆香的瞬间,姜绾闻到他袖口若有若无的雪松香。
当第一盘爆汁蔬菜珠炒粉出锅时,夜市的霓虹灯刚好亮起。金黄油亮的米粉上,翡翠色的蔬菜珠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在路灯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姜绾用竹签刺破一颗蔬菜珠,淡绿色的汁水"啵"地溅在瓷盘上,混合着秘制酱料的香气,引得围观的食客发出阵阵惊叹。
"给我来十份!"第一个顾客是位穿着汉服的姑娘,举着手机首播的手都在发抖,"家人们谁懂啊!这哪里是炒粉,根本是在嘴里放烟花!"她咬下蔬菜珠的瞬间,鲜美的汁水在口腔中爆开,惊喜地瞪大了眼睛,"天呐!有鸡汤的鲜味,还有柠檬草的清香,太绝了!"
消息像长了翅膀般在夜市传开。原本冷清的摊位前再次排起长队,队伍蜿蜒穿过三条巷子。姜绾戴着白色厨师帽,在透明厨房里忙碌着,额角的碎发被汗水浸湿,却笑得格外灿烂。她注意到人群中司砚的身影,他站在阴影里,嘴角若有若无地扬起。
深夜两点,最后一个食客心满意足地离开。姜绾瘫坐在折叠椅上,看着空荡的夜市长舒一口气。操作台上,司砚正在擦拭厨具,动作轻柔得像在打磨艺术品。"其实你可以不用帮忙。"姜绾递过一瓶矿泉水,"我自己慢慢试也能成功。"
司砚拧开瓶盖喝了一口,喉结在夜色中滚动:"不想看你浪费食材。"他瞥了眼姜绾沾着油渍的围裙,"还有时间。"这句话让姜绾心头一颤,她突然意识到,这个总是毒舌的男人,或许比她想象中更懂自己的坚持。
远处传来环卫工清扫地面的沙沙声,姜绾收拾着案板上的香料,突然发现多了一包云南特有的香茅草。包装袋上用钢笔写着一行小字:去腥提鲜,明日可用。她望着司砚离去的背影,路灯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与自己的影子在地面上交织。
这一夜,姜绾的首播间观看人数突破百万。美食博主"舌尖侦探"连夜赶来,对着镜头激动地说:"我宣布,这是本年度最惊艳的街头美食!你们看这爆汁的效果,完全不输米其林餐厅的分子料理!"视频下方,点赞和评论如潮水般涌来,"绾味记忆"的名字再次登上同城热搜榜首。
姜绾关了首播,手机屏幕的冷光映出她疲惫却满足的脸。操作台上,那包香茅草在月光下静静躺着,像一个未说出口的约定。她知道,属于自己的味觉革命,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