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冠军奖杯,第9次被种花家捧起。真的,这个奖杯不容易。
但是女足的姑娘们在这个春节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最棒的祝福,扬眉吐气。她们就是这片绿茵场上最棒的球队,没有之一,无可抵挡。
她们是铿锵玫瑰,是运动员也是战士,是有精气神,有信仰,有信念的人。请收下我的膝盖!】
【水导接管女足不到100天,就把女足从奥运的阴霾里彻底拉出来了,了不起啊!唐楼之前被教练看不上,结果谁知道重新启用她们,踢霓虹,多么拼命,明知道会受伤,照样去拼、去抢】
三国位面
“士为知己者死啊!”
周瑜看着天幕,对着孙策赞叹道。
在不远后的几百年,有一个人写下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大抵能描述他现在的心情。
古有信陵君无忌屈尊结交看门老人侯嬴,侯嬴为报知遇,献“窃符救赵”之计,又因年老无法随信陵君赴死,最终“北乡自刭”,以死明志,激励信陵君抗秦。
也有燕太子丹礼遇荆轲,尊其为上卿,荆轲感其知遇,以“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虽刺秦失败,却留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绝唱,践行“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
更有高渐离与荆轲为至交,荆轲刺秦失败后,他隐姓埋名,后被秦始皇召见。为给荆轲报仇,他在筑中灌铅,趁演奏时扑击秦始皇,虽未成功,却以死践行对知己的忠诚。
他写下这些故事,准备来激励自己的女儿们。
“称赞她们,不是因为她们得到了冠军,而是因为她们面对顺境逆境一首都不放弃,奋勇争先,敢于拼搏。技术怎么样都能练,拼搏的勇气难得,落后不放弃,就是她们的精气神,就是争气。”
嗟险阻,叹飘零。
关山万里作雄行。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这就是典型的(这里特指足球,也仅仅是足球):
占尽家财却一事无成的儿子
受尽委屈却十分争气的女儿。
【继续追吧,姑娘们!爱你们对峙过绝望,不肯哭一场的模样,继续追,谁的光荣不是伴着眼泪啊!】
【真是久违了。原来自己的国家赢球是这样一种感觉。】
【我同学的父亲大年初一看男主气到高血压住院了,你说大过年的这么晦气?初六刚好出院,说是不让看女足,医生犟不过他,他半场都是捏着救心丸的,然后今天破例喝了一次酒,从0:2追~3:2啊,这位戒酒10年的老先生,这是真球迷啊。真的,医生写入院主诉的时候都会很尴尬的吧,“患者自述观看男足比赛后感到头晕头痛,自测血压180/ 100毫米汞柱。”结果吧,赢的那一瞬间,多地出现了返祖现象,两岸猿声啼不住啊。】
清末位面
“有退者,杀无赦!”
老将冯子材(1)看着天幕,激励将士们,他率清军开栅出击,与法军展开白刃战。
“大帅!咱们收复谅山了!”
传令兵滚着一身泥冲进营帐,手里的捷报被汗水洇得发皱,“法军统帅尼格里带着残兵往朗甲逃了!”
帐外的篝火映着冯子材的脸,他想起三十年前在太平军阵中浴血的夜晚,那时他也以为,只要打了胜仗,百姓就能过上安稳日子。
可是,实力上的差距不是一日就可以弥补的。
欢呼声里,他的眉头却越皱越紧。
帐外忽然传来“咚咚”的鼓声,是军民在敲着缴获的法军铜鼓庆祝,可在他耳中,却像极了当年听到的“和谈”号角 。
咸丰年间,清军在长江打赢了水战,朝廷却转头把长江口岸拱手让人;同治年间,左大帅收复新疆,朝廷却忙着给太后修园子。
此刻捷报虽至,京城里的那些人,会不会又像从前一样,对着洋人磕头作揖?
“来人,备马。”
他站起身,铠甲上的铜泡叮当作响,天幕的庆祝也戛然而止。
“我要亲自给军机处写折子,此战虽胜,法军必不甘心,越南境内还有他们的驻军,咱们得趁热打铁——”
话没说完,帐外忽然冲进个浑身是血的斥候,膝盖一软跪在地上:“大帅!京里的八百里加急!”
黄绢上的朱批在烛火下泛着冷光,“着冯子材部暂守镇南关,勿贪功冒进”几个字刺得他老眼生疼。
他看见旁边还附着张密信,是老友张之洞的字迹:“朝廷己遣李鸿章赴沪议约,言‘趁胜收局’方为上策……”
信纸在掌心揉出褶皱,他想起出征前,曾在镇南关废墟上立的那块木牌——“毋亡吾蛮夷”,可如今,怕要变成“毋亡吾朝廷”了。
“镇南雄关,寸土不让”。
可他知道,真正该“不让”的,从来不是关楼的木头,而是人心的骨气。
“传我将令:”他忽然提高声音,“全军加固工事,昼夜巡逻,未经本帅允许,一兵一卒不得懈怠!”
亲军统领愣了愣。
赢了仗,却赢不了世道。
就算朝廷要和,咱们也要守好这道关,让洋人知道,我大清的土地,是将士们用命换来的,不是他们拱手送的!
“老将军!咱们把洋人杀得抱头鼠窜!”
“谅山收回来了!文渊也拿下来了!法国佬的旗子全烧啦!”
“大帅,您笑一笑啊!”亲兵小伍举着酒碗凑过来,脸上还沾着未擦的硝烟,像画了个花脸,“咱们打了这么大胜仗,皇上该给您封侯啦!”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是嘛,夜风卷着硝烟掠过,冯子材想起出征前,自己在关前立的誓言:不取谅山,誓不生还。
冯子材听见身后传来歌声,是军民们自发编的民谣:“冯公打胜仗,洋人跑得快,朝廷要议和,百姓心难捱……
窝囊啊!
碎碎念:(1)冯子材(1818年7月29日~1903年9月18日),字南干,号萃亭,广东钦州(今属广西钦州)人,晚清时期抗法将领、民族英雄。
冯子材4岁丧母,10岁丧父,和祖母及兄长相依为命。他早年辍学打工,贩卖过私盐,做过木匠,当过渔民,还帮人放过牛。15岁祖母去世后,冯子材拜入庞元付门下学习武术,练就一身好武艺。
1851年,冯子材投入清军,随两广总督向荣、江南提督张国梁镇压太平军,累迁至总兵。他在咸丰三年(1853年)参与建立“江南大营”围困天京太平军。
后来,“江南大营”两次被太平军攻破,冯子材率军退守镇江,并在此坚守6年,击退太平军100多次进攻。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入天京,太平天国覆灭,冯子材被赏赐黄马褂,授予世袭职务。
同治八年(1869年)至光绪西年(1878年)间,冯子材多次率清军出关到越南,平定天地会起义军余部、越南叛乱以及旧部李扬才的造反等,维护了清越边境的稳定。
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光绪十一年(1885年),年近七旬的冯子材临危受命,操办团练,领兵守卫广东、广西。
法军入侵镇南关,冯子材带领清军在镇南关前隘口修筑工事,奋勇杀敌,取得镇南关大捷。
随后乘胜追击,接连攻克文渊、谅城等地,重伤法军主帅尼格里,导致法国总理茹费里领导的内阁垮台。但朝廷下诏停战,冯子材被迫班师回国,因功晋升为太子少保,改授三等轻车都尉。
1885年,冯子材到海南督办军务,剿灭乱匪,兴修道路、兴办学校、开设集市。
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冯子材上书请战,驻军镇江。听闻《马关条约》签订,他悲愤请求北上,未获同意。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冯子材主动请求上京勤王,朝廷未同意。
1903年,冯子材会办广西军务兼顾广东钦廉防务,途中中暑,牵引旧伤,在南宁行辕辞世。
请多多给我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