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奇妙世界

第73章 为什么中彩票的钱更容易花光?

加入书架
书名:
心理学的奇妙世界
作者:
卫老三
本章字数:
4000
更新时间:
2025-06-23

想象一下,你辛苦工作一年,终于拿到5万元年终奖,你会怎么花?大概率是存起来,或者精打细算地买点必需品。但如果你某天突然中了彩票,同样是5万元,你的消费心态可能完全不同——也许立刻换新手机、请朋友大吃一顿,甚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为什么同样是钱,来源不同,花法却天差地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用“心理账户”理论解释了这一现象:我们的大脑并不会把所有钱一视同仁,而是像会计做账一样,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放进不同的“虚拟账户”,每个账户都有独特的消费规则。

“心理账户”最经典的例子是“赌场效应”。假设你带1000元去赌场,运气爆棚赢了5000元,这时你会怎么处理这笔钱?大多数人会把这5000元视为“意外之财”,继续豪赌甚至挥霍一空,而原本的1000元本金则被小心翼翼地收好——尽管从经济学角度看,6000元都是你的钱,没有任何区别。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股市:许多人会把投资收益视为“白来的钱”,轻易加仓或消费,但对本金却格外保守。塞勒曾调侃:“如果人们用对待彩票奖金的态度去管理工资,全球经济早就崩溃了。”

商家对“心理账户”的利用堪称登峰造极。信用卡分期付款就是个完美陷阱:一件12000元的手机,如果让你一次性掏钱,你会肉疼到失眠;但换成“每月1000元,免息12期”,大脑自动把这笔支出归入“日常小额消费”账户,瞬间觉得“毫无压力”——哪怕总价一分没少。健身房年费2888元听起来很贵,但销售会说“日均不到8元”,让你的心理账户从“年度大额支出”切换成“奶茶钱级别”,付款时罪恶感全无。更狡猾的是“满减优惠”:电商平台告诉你“再买30元就能减15”,你明明己经花了200元,却为了凑单硬塞一堆不需要的东西,因为大脑把“省下的15元”记入了“薅羊毛收益”账户,完全忽略了多花的30元。

“心理账户”还能解释为什么退税和奖金容易被挥霍。美国政府做过实验:给两组纳税人分别发放300美元,一组被告知这是“退税”,另一组被告知是“奖金”。结果“退税组”的人67%选择存起来,而“奖金组”则有82%立刻消费。在中国,类似现象随处可见——年终奖往往被存起来还房贷,但同样数额的“项目奖金”就可能变成海南七日游。这种非理性划分甚至影响国家政策:澳大利亚政府发现,首接给民众发“抗疫补贴”会导致短期消费激增,但把这笔钱称作“税务减免”就能显著提高储蓄率。

情感因素会让心理账户更加扭曲。老人愿意花10万元给孙子买金镯子,但自己生病时连300元的专家号都舍不得挂;情侣吵架后,男方送2000元的包能立刻平息怒火,但要是首接转账2000元,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因为礼物属于“情感维系账户”,而现金会被归入“日常开支账户”。婚恋市场更是把这一点玩到极致:钻石商家灌输“求婚必须买钻戒”,让男性把几万元支出划入“爱情投资”账户,尽管理性人都知道这玩意儿既不保值也不实用。

不同文化对心理账户的设定也大相径庭。中国人习惯把收入分成“工资”“外快”“红包”等不同账户,甚至衍生出“私房钱”这种隐秘分类;日本人则有“临时收入”(臨時収入)和“固定收入”(固定給)的严格区分;美国人对待“信用卡消费”和“现金支付”的态度截然不同——研究显示,用信用卡时人均消费额比现金高23%,因为刷卡时大脑自动启动“信用透支账户”,疼痛感大幅降低。最极端的案例是阿根廷:由于通胀率常年超过100%,当地人拿到工资后第一件事就是全部换成美元,比索被单独扔进“即将贬值的垃圾账户”,哪怕买杯咖啡都要精打细算。

为什么我们无法理性对待所有钱?脑科学给出了答案:当人处理不同来源的金钱时,大脑活跃区域完全不同。处理工资时,前额叶皮层(负责理性规划)会强烈激活;但面对彩票奖金时,伏隔核(快乐中枢)更活跃而前额叶抑制——这相当于大脑自己给钱贴了标签。更糟的是,这种机制根植于进化本能:原始社会里,狩猎获得的食物(类似意外之财)必须尽快吃掉,而种植收获的粮食(类似劳动所得)才需要储存。现代人继承了这套思维,只是把食物换成了钞票。

如何避免被心理账户坑害?不妨试试“金钱去标签化”:拿到任何收入后,先统一转入储蓄账户冷静两周;消费前问自己:“如果这笔钱是加班挣来的,我还会这样花吗?”商家套路虽多,但有个致命弱点——他们只能引导你分类,无法强制你消费。下次看到“分期免息”时,不妨做个实验:把总价写在便利贴上贴手机背面,消费冲动至少减半。

说到底,“心理账户”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人类发明了货币,却从未真正学会理性使用它。我们一边用Excel精细记账,一边又允许大脑像醉汉一样胡乱给钱贴标签。或许正如塞勒所说:“每个人体内都住着两个‘经济人’——一个精于计算的会计,和一个任性冲动的孩子,而赢的通常是孩子。”当你又一次忍不住剁手时,不妨想想这个画面:你的大脑正把孩子气的部分偷偷塞进“礼物账户”,而把成年人的理智锁进了“房贷抽屉”。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