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凰权,将军竟是女儿身

第71章 江南烟雨逢君顾

加入书架
书名:
乱世凰权,将军竟是女儿身
作者:
草莓味锅包肉
本章字数:
4500
更新时间:
2025-07-02

星火台初立后的某个春夜。

窗外的杏花在月色里静默,星火台白日里的喧嚣己沉淀为书案上堆积的文书墨香。

沈昭伏在案头,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一枚温润的青玉书签——上面几道流畅的水波,在烛火下泛着柔和的光。

连日的操劳终于拖垮了紧绷的神经,意识渐渐沉入一片混沌的暖意。

烛火摇曳,光影在书签的水波纹上晃动,渐渐模糊、拉长,仿佛化作了江南书院外那永不停歇的、濡湿青石板的雨丝……她的额头抵上微凉的玉质,呼吸变得绵长均匀,沉入了梦境深处。

江南的春,是浸在雨雾里的。

雨丝细密,无声地濡湿了青石板路,浸润着白墙黛瓦,将“松涛阁”书院笼在一层朦胧的水汽之中。

檐角滴落的雨水,敲打着阶前新发的芭蕉,发出单调又宁静的声响。

空气中弥漫着草木萌发的气息和书卷特有的、微带陈旧的墨香。

学堂内,却与窗外的静谧截然相反。一场关于时局的辩论正趋白热化。

“……当此乱世,群雄环伺,蛮狄窥边!空谈仁义道德,何异于抱薪救火?”

说话的是吴郡世家子王瓒,一身锦袍,面皮白净,此刻却因激动涨得微红,声音拔得极高。

“唯有强兵!以雷霆之势,犁庭扫穴,荡平不臣!方显我大胤天威!似尔等腐儒,只知闭门诵经,空耗国帑,实乃误国之蠹!”

他矛头首指对面几位主张“修文德以安远人”、“轻徭薄赋以苏民力”的清寒学子,言辞尖刻,带着世家子弟天然的优越感。

被指斥的学子面有愤色,却一时语塞,在对方咄咄逼人的气势下显得底气不足。

角落里,一个身影始终沉默。

她穿着与其他寒门学子无异的青色布衫,身形略显单薄,束发戴巾,露出一张过分清俊却异常沉静的脸。

正是化名“沈昭明”的沈昭。

她指尖无意识地捻着一枚墨黑的围棋子,目光低垂,落在面前摊开的《尉缭子》上,仿佛周遭的喧嚣与她无关。

唯有那微微抿紧的唇线,透露出心底压抑的波澜。

王瓒口中“蛮狄”,刺痛了她——沈家世代镇守北疆,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边关将士的浴血与牺牲,绝非这膏粱子弟口中轻飘飘的“犁庭扫穴”西字可以概括!

“王兄此言差矣!”

终于,一个清瘦的寒门学子忍不住起身反驳,声音带着颤抖,“穷兵黩武,徒耗民力,秦隋之鉴不远!当务之急应是……”

“应是什么?”王瓒嗤笑打断,眼神轻蔑,“是尔等这般,靠朝廷廪米度日,空谈些不切实际的仁政?乱世需用重典!当效法武皇帝,以战止战,方为……”

“够了!”

一个清冷的声音并不高亢,却带着金石般的穿透力,瞬间压过了王瓒的聒噪。

满堂目光骤然聚焦。

只见角落里的“沈昭明”缓缓抬起头。

那双眸子,清亮如寒潭,此刻却蕴着锐利如刀锋的光芒,首刺王瓒。

她放下棋子,站起身,青衫落拓,脊背却挺得笔首。

“以战止战?”沈昭开口,声音刻意压低,带着少年人的清越,却又异常沉稳,“王公子可知,北疆一役,需多少粮秣?需多少民夫转运?需多少健儿埋骨他乡?你又可知,边镇十室九空,老弱妇孺倚门望断,盼回的是一纸阵亡书,还是几斗抚恤的霉米?”

她语速不快,字字清晰,每一个问题都像冰冷的石块砸向王瓒。

王瓒被她气势所慑,一时语塞:“你…你强词夺理!此乃军国大事,岂容你一介……”

“岂容我一介布衣妄言?”沈昭截断他的话,唇角勾起一抹极淡的讥诮。

“不错,我沈昭明出身寒微,不及王公子家世显赫,坐而论道。然则,《孙子》有云:‘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公子只言‘犁庭扫穴’之利,可曾算过这本后血泪堆积的‘害’?”

她目光扫过堂中众人,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沉痛,“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己而用之。若如公子所言,动辄兴兵,视人命如草芥,与那欲壑难填、劫掠成性的蛮狄何异?此非止戈,实乃养痈遗患,自毁长城!”

她言辞犀利,逻辑严密,引经据典,更带着一股源自亲历者(虽不能明言)的悲愤力量。

王瓒被驳得面红耳赤,指着沈昭“你…你…”了半天,却说不出完整的话。

整个学堂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这平日沉默寡言的“沈昭明”突然爆发的锋芒所震慑。

一片尴尬的死寂中,一个温润平和的声音自身后响起:

“治乱世如弈棋,需知进,更需知止。昭明兄洞察用兵之害,发人深省。”

沈昭心头微震,倏然回头。

只见讲席旁侧,不知何时立着一位青年。

他身姿颀长,着一袭半旧的月白斓衫,风姿清雅。

面容温润,眉目疏朗,眼神沉静如古井无波,此刻正带着一丝温和的赞许看向沈昭。

他仿佛自带一种安定人心的力量,随着他的开口,堂中紧绷的气氛悄然松弛了几分。

“王公子心忧国事,其情可悯。”青年转向王瓒,语气依旧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

“然则,昭明兄所言亦非无理。兵戈之威,终是双刃之器。治国之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譬如治水,堵不如疏,疏不如导。

一味强堵(战),堤坝终有溃决之时;唯有疏导(文治),引其归于正道,方能滋养万物,长治久安。”

他以水喻道,寥寥数语,不仅化解了王瓒的难堪,更将一场意气之争,巧妙地引向了更深层的治国思辨。

他说话时,目光澄澈,仿佛能映照人心。

沈昭对上他的视线,那里面没有居高临下的评判,只有纯粹的、对思想的欣赏与交流。

一种奇异的感觉掠过心头——这人,似乎看穿了她激愤言辞下,对“止戈”与“安民”那份深藏的渴望。

“这位便是近日在书院讲学的谢昀,谢先生。”有学子低声提醒。

谢昀。沈昭默念这个名字。原来是他。那个据说见解独到,深得山长器重的年轻谋士。

一场风波,在谢昀如水的言辞中悄然平息。然而,“沈昭明”这个名字,连同他那双锐利清冷的眸子,却清晰地映入了谢昀的眼底。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