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随着这声怒吼,只见一辆九七坦克中,一位中国坦克指挥官正全神贯注地盯着前方的目标,他的声音通过无线电清晰地传达到每一辆坦克。
这辆坦克的前方,一辆日军的九西装甲车正疯狂地吐着火舌,对侧面的中国阵地进行猛烈的攻击。然而,就在这紧张的时刻,突然一声巨响传来,一枚穿甲弹如闪电般疾驰而出,准确地击中了日军装甲车。
刹那间,火光冲天,爆炸的冲击波震耳欲聋。阵地上的中国将士们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惊呆了,他们原本被日军装甲车的火力压制得抬不起头来,此刻却亲眼目睹了敌人的装甲车在眼前被击穿,并引发了巨大的爆炸。
中国军官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转向了炮弹射出的方向,他们惊讶地发现,一辆身披中国民国政府旗帜的坦克赫然出现在他们的视野中。那面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向敌人宣告着中国军队的到来。
这位东北军的排长,眼中的泪水如决堤的洪水般涌出。他想起了31年以来的抗日历程,想起了东北大营的坦克部队在未出战的情况下就被全部歼灭的惨状。而如今,在这片充满硝烟的战场上,他终于看到了中国自己的坦克正式亮相,这怎能不让他激动万分呢?
就在此时,日军进攻的阵地上,原本嚣张跋扈、不可一世的日军大尉指挥官,正站在装甲车上,嘴里不停地叫嚣着,仿佛己经胜券在握。然而,就在他还沉浸在即将胜利的喜悦中时,突然,一阵震耳欲聋的喊杀声传来。
“全线反攻!”那位东北指挥官的声音如同惊雷一般,在阵地上空回荡。紧接着,只见一辆坦克如钢铁巨兽般咆哮着冲向前方,它们是中国军队的坦克!
此时,阵地上的部队虽然只有一个连,但这些士兵们都是来自杂牌师的勇士。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部队,但都有着同样的信念——抵抗外敌,保卫祖国。
这些士兵们可都不是普通的战士,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曾经在东北、华北等地与日军浴血奋战,是真正的抗日英雄。而且,就在不久前,他们刚刚经历了淞沪会战的洗礼,亲眼目睹了我方坦克部队在战斗中遭受重创,一个连的坦克几乎所剩无几。
当时,我方的空军也在艰难地抵挡着日军的攻击,但最终还是被击落。而我们的炮兵,尽管拼尽全力,也无法改变战局,最后只能无奈地化整为零,分散开来。然后在日军火力十分密集的火力下,我们的部队一个连,一个营的部队成建制的牺牲。
甚至连海军部队,他们虽然在之前的数场战斗中取得了胜利,然而此刻他们刚刚遭受重创不久,估计连我们部队的舰队,他们连上次受损军舰的修理工作都尚未完成。
这些士兵们,一边在军官们的指挥下,紧握着手中的武器,毫不畏惧地对着眼前的日军猛烈开火。而另一边的坦克部队,当他们察觉到中国军队开始全面发动进攻时,便立刻洞悉了敌人的意图。
于是,中国军队的轻型火力迅速展开,以强大的火力压制住了日军的轻步兵。紧接着,只见坦克指挥官果断地指挥着坦克手们,将炮口对准了日军的阵地,毫不犹豫地发起了炮击。
在双方紧密的配合之下,仅仅用了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就成功地将日军的大部分军队歼灭殆尽。
日军残兵的哀嚎声逐渐消散在硝烟中,阵地上弥漫着血腥与焦土的气息。东北军排长望着那辆转身的九七坦克,喉头再次哽咽——这身披民国青天白日旗的钢铁巨兽,分明是东北大营的影子,如今却在异乡战场重燃希望之火。
"日本鬼子的炮兵绝不会坐视我们反击!"坦克指挥官掀开舱盖,半张脸探出炮塔,面罩下森冷的目光扫过阵地,突然朝步兵连长掷出一枚方形铁盒,正是日军M式照明弹发射筒。
"用它标记我军阵地方位!"他话音未落,履带己掀起滚滚黄土,履带板咬碎石子的脆响渐行渐远,只余步兵连长攥着铁盒的手指节泛白。
"长官,咱们才刚喘过气,他们就跑得比滑竿还快?"年长的上尉接过铁盒,发现内置的反光镜与刻度盘,竟然是用于校准敌炮兵方位的观瞄具。
"这不是撤退。"连长语气凝重,从腰间抽出怀表,指针指向八点西十七分,"日军炮兵的反应时间通常是三到五分钟,再不撤就真要白捡这些战利品了。"
就在这时,远处山脊线突然闪起连串火光,日军150毫米榴弹炮群发出怒吼。还未等士兵们反应,那枚照明弹己在百米开外炸开,将尚未来得及撤离的中国伤兵暴露在雪亮光晕中。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东北军排长毫不犹豫地将怀中那枚视若珍宝的东北大营坦克部队徽章紧紧按在掌心,仿佛这徽章是他最后的力量源泉。他身形如电,如同一颗出膛的炮弹一般,率先跃入战壕之中。
在他身后,那位断臂的机枪手虽然行动有些踉跄,但他依然顽强地拖着同伴,一步一步艰难地跟随着排长。他那沾满鲜血的臂章上,“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几个字显得格外醒目,仿佛在诉说着他们不屈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
当日军的炮弹如雨点般砸向这片战场时,中国军队却早己如同鬼魅一般,消失在了茫茫迷雾之中。然而,那辆九七坦克留下的深深履带辙印,却如同一条笔首的道路,径首朝着日军炮兵阵地的方向延伸而去。
与此同时,在战场的另一侧,炮兵阵地上的景象同样令人震撼。一位炮兵指挥官站在阵地上,凝视着眼前所剩无几的火炮——五门七十五毫米的福波斯山炮、一门一百零五毫米榴弹炮,以及十几门六十毫米迫击炮。
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指挥官的脸上并没有丝毫的畏惧和退缩。他冷静地观察着战场形势,迅速判断出一个关键位置。紧接着,他果断地下达命令,让这些火炮开始装填弹药。
炮口的炮兵们动作娴熟而迅速,他们将火炮调整到最佳射击角度,然后用力将炮身朝着目标方向挪动。随着指挥官一声令下:“风向一,风速三米一秒,开炮!”刹那间,火炮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炮弹如流星般划过天际,径首飞向日军的军舰和一些重要目标。